-
金融向善——江蘇農商銀行系統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紀實
更新時間:2025-01-02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前不久,《中華合作時報》記者深入到江蘇農商銀行系統采訪調研了其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做好“五篇大文章”,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創新實踐,也感受和見證了江蘇農商銀行系統的擔當作為、真情付出與愛心善舉。
為鄉村振興注入“金元素”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黨的二十大在擘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宏偉藍圖時,對農業農村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未來5年“三農”工作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農業強國。
在實施鄉村振興中,如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一個大難題,也是一個大課題。針對村級集體受制于財政資金短缺、缺乏有效抵押、無現金流等現實問題,灌云農商銀行在全省首創“富民興村貸”貸款模式。
該項信貸產品定向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主要為正常經營的村級集體興辦企業及股份經濟合作社等提供信貸支持,由縣富民興村擔保資金提供擔保,財政部門適當給予貼息。單戶額度一般在100萬元以內,對資金需求較大的項目最高可達200萬元,貸款期限最長3年,在授信期限內可循環使用,隨借隨貸。
灌云農商銀行自2021年投放首筆“富民興村貸”以來,已累計投放436筆,金額1.83億元。全縣每年集體經營性收入超30萬元的村集體從2020年的120個,發展到2022年的308個。2023年全縣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80萬元,其中100萬元以上村超100個,過500萬元村實現“零突破”。其相關經驗做法受到江蘇省委政策研究室、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江蘇監管局以及地方政府的高度認可。
如果說,灌云農商銀行在助力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中實現創新突破,那東臺農商銀行在助力地方特色產業上則可圈可點。
被譽為“中國繭都”的東臺市富安鎮,其繭絲綢產業是東臺市最具優勢的特色產業之一,蠶業生產、蠶繭收烘、繅絲加工以及繭絲質量都代表了同行業的先進水平。
“一根絲”是東臺的產業名片,為助力繭絲綢產業發展,2021年初,東臺農商銀行對原有蠶繭代發系統進行重構升級,創建滿足企業需求的“一體化智能蠶繭收購平臺”,以金融服務連接產業鏈條,從最初的現金代發、存單代發到推廣用卡結算,再到智能化線上收購,該行運用金融科技為企業數字化轉型賦能,深度融入產業升級,讓貼心的金融服務惠及企業和廣大蠶農。
該平臺帶來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實現了售繭數據自動生成、收購資金快速代發、資金到賬實時通知,極大地提升了繭絲綢公司的工作效率和市場競爭力,也為蠶農帶來了更安心的結算服務。“一體化智能蠶繭收購平臺”案例,榮獲江蘇省聯社首屆全省農商銀行金融場景大賽綜合獎金獎。
自“一體化智能蠶繭收購平臺”上線以來,該行每年服務蠶農達3萬戶,結算資金超5億元。該平臺在前期聚焦繭絲綢公司和蠶農兩個重要主體后,如今已向繭絲綢上下游產業延伸,向上追溯至桑樹種植產業、肥料供給行業,向下延伸至繅絲、織綢、印染、服裝、家紡、綜合利用、商貿流通、文化旅游,形成全產業鏈場景金融。
灌云農商銀行和東臺農商銀行在服務“三農”領域的金融創新實踐,只是江蘇農商銀行系統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征途中,江蘇省聯社著力構建靈活高效的工作機制,及時總結提煉可持續、能復制、易推廣的經驗和做法:著力打造“有特色”的地方品牌,讓產業更加興旺;打造“有顏值”的宜居生態,讓鄉村更加美麗;打造“有溫度”的普惠金融,讓農民更加富裕。堅持以考核為抓手,以勞動競賽為引領,以農民增收致富為目標,深耕農村金融市場,面向千家萬戶開展普惠金融服務,實現了信貸投放總量的逐年增加,用占全省金融機構1/7的存款份額,發放了占全省1/3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3/5的普惠型涉農貸款、1/2的農戶貸款、百分之百的扶貧小額貸款。
全方位打造“綠色范兒”
走進江蘇紫金農商銀行河西支行,位于大廳一側的“江豚保護志愿服務基地”格外亮眼:宣傳海報中,微笑精靈江豚的形象栩栩如生;電視屏幕中,播放著“江豚小課堂”有關知識;微笑江豚公益主題信用卡展板前,時不時吸引顧客駐足、咨詢。
為保護好長江母親河,2021年,紫金農商銀行加入南京江豚保護協會,并把河西支行打造為全省首家江豚保護特色網點,帶動更多力量加入長江江豚保護中來。保護長江水域,守望長江江豚。這是紫金農商銀行踐行綠色金融、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紫金農商銀行將綠色金融作為全行戰略轉型的重要抓手,將綠色信貸理念融入頂層設計、產品創新、服務優化等各環節。
2021年該行發布了《紫金農商銀行“十四五”戰略規劃》,從頂層設計出發,明確將發展綠色金融作為全行七大戰略業務之一。為統籌推進綠色金融發展,該行對內設機構及工作職責進行調整,設立了綠色金融中心,專門負責全行綠色金融業務的營銷管理和發展推動。同時,該行成立了綠色支行——江北新區分行營業部,發揮綠色支行的先發優勢,推進綠色金融差異化、特色化發展。
為加大對綠色企業的金融支持,紫金農商銀行不斷推陳出新各類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推出“紫金·蘇碳融”產品,專門為“江蘇省央行資金重點支持綠色企業名錄庫”內企業提供低利率、中長期、純信用貸款;探索推進“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業務,為減碳排放貢獻突出的企業提供更好、更優、更低價的綠色金融服務;優化“環保貸”管理辦法,將環保信用評級與貸款定價相結合,環保信用評級越高,貸款利率定價越低。
為切實推動綠色金融發展落地,該行以考核為抓手,在年度經營與風險考核辦法中設置綠色金融考核指標,同時將綠色貸款增速作為戰略考核指標,按季度進行評價打分和考核返檢,截至2024年10月末,該行綠色貸款147.01億元,較2023年末增長24.55億元,增速20.05%,顯著高于全行各項貸款平均增速。
不同于紫金農商銀行的綠色金融創新戰略,張家港農商銀行以“鄉村農旅融合”為切入點,以黨建項目為支撐,走出了一條綠色金融創新之路。
該行聚焦鄉村農旅融合新業態,聯合鳳凰鎮黨委于2020年7月共同發起“一棵樹”黨建項目。該項目以特色產業黨建聯盟為紐帶,從組織、機制、人員等方面強化頂層設計,開展走訪調研全覆蓋、整村授信全覆蓋、金融服務全覆蓋的“興村惠農·大家金融”行動,通過深入訪、綜合評、公開授、充分用,將綠色金融、普惠金融融合起來,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金融力量。
“一棵樹”黨建項目在“點”上獲得成功后持續向“面”上推廣,2022年,張家港農商銀行開展實施“美美鄉村”金融特派委員駐村行動,分兩批共選派102名金融特派委員下沉基層村(社區),實現全市155個行政村派駐全覆蓋,并量身打造“美美鄉村貸”信貸產品,對村級集體經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微企業及農戶發放貸款45.24億元,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提速發展。
在信貸支持美麗鄉村建設的同時,發行綠色金融債券并推動募集資金用于綠色項目,同樣是張家港農商銀行踐行綠色金融有益嘗試。
2022年10月,張家港農商銀行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簿記發行10億元綠色金融債券,從政策支持、項目準入、審批通道、系統管理、跟蹤披露等五個方面全力推動綠色金融債券募集資金投向各類符合條件的綠色項目。截至2024年10月末,該行利用綠色金融債券募集資金累計支持綠色項目115個,綠色項目貸款余額9.99億元,充分發揮了地方法人銀行助力綠色發展的金融擔當。
紫金農商銀行、張家港農商銀行開展的綠色金融,只是江蘇農商銀行系統踐行綠色金融的個案。江蘇省聯社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江蘇省委省政府綠色金融發展戰略部署,組織指導全省農商銀行系統堅持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實舉措精準賦能綠色金融發展,聚焦綠色金融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點項目,提供全方位、多渠道、高質量的綠色金融服務,著力構建綠色金融組織、產品和服務體系。從戰略規劃入手重抓組織推進、平臺搭建和系統建設,創新信貸產品、擔保方式和服務模式,有效提升金融服務的“含綠量”、提升生態價值的“變現率”。截至11月末,江蘇農商銀行系統綠色信貸余額1061.6億元,較年初增加265.5億元,增長33.3%。
傳遞“大愛”暖人間
“張老伯,種稻種麥忙一年,掙點鈔票不容易,千萬不要相信那些‘高額回報’去搞什么刷單啊,接到要你往陌生賬戶里匯錢的電話就馬上掛掉,都是騙人的……”這是張家港農商銀行“反詐金融衛士”深入田間地頭宣傳反詐的場景。
面對高發的電信詐騙,2023年,張家港農商銀行組建了全市金融系統首支千人“反詐金融衛士”隊伍,攜手公安民警、專職網格員、社區工作人員、義工等深入全市各居民小區、村莊、沿街商鋪、工礦廠區全面開展“金融反詐伴你行,守護安全零距離”大走訪活動,織密反詐宣傳網,自覺扛起凈化金融生態、構筑金融安全防護墻的重任。截至目前,該行純公益反詐走訪活動4909場次,線上宣傳10256余次,反詐宣傳活動觸達38萬戶家庭,牢牢守護著百姓的“錢袋子”。
一直以來,張家港農商銀行積極倡導金融向善、服務為民,打造老百姓身邊的“貼心銀行”。連續多年實施“一杯水公益”項目,每年夏季向環衛工人等戶外工作者提供免費飲水和清涼禮包,“一杯水公益服務站”100%覆蓋基層網點;與新市民服務中心廣泛聯動,構筑5大基礎服務功能、1項線下陣地特色亮點、N個聯盟站點的“5+1+N”模式,全方位打造“新市民之家”綜合服務平臺,為全市70萬新市民安居樂業排憂解難。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解決桃農銷路難題,張家港農商銀行依托“大家商城·大家播”“大美江蘇鄉村行”等直播平臺,連續5年開展公益助農,幫助桃農銷售水蜜桃超5萬箱,累計銷售額達350萬元,惠及桃農900人次。
無獨有偶。利用現代化宣傳手段為百姓提供公益服務的還有灌云農商銀行發布的“和美灌云-農商同行”公益系列短視頻。
灌云農商銀行通過微信視頻號,用溫暖樸實的語言講述大家身邊的普通人為信念擔當、為職責堅守的故事,通過公益宣傳傳遞社會大愛,謳歌真善美,弘揚正能量。短視頻播出后,引發積極反響,目前已發布4期,瀏覽播放量超過5萬人次。
服務“一老一少”,也是江蘇農商銀行系統踐行社會責任的一道亮麗風景。
紫金農商銀行以135家網點為中心,組建“紫微星”志愿者服務團隊,在老年人口較多的小區開展線下活動,提供包括理發、磨刀、維修家電、義診等便民服務。
為幫助寒門學子圓大學夢,自2010年起東臺農商銀行已連續舉辦“圓夢助學”活動15年,累計幫扶優秀大學生301人,累計發放助學金超500萬元,助力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學子揚帆遠航。
上述的愛心善舉只是江蘇農商銀行系統履行社會公益的“浪花一朵”。江蘇省聯社成立20多年來,切實履行行業管理職能,組織指導全省農商銀行系統在堅守好主責主業,服務好支農支小的同時,切實把履行社會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上,通過組織領導、方向引導、工作指導、檢查督導,推動全省農商銀行系統在踐行社會責任中擔當作為,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中樹立社會形象,著力打造政府首肯、百姓首選的“責任銀行”。先后榮獲“‘春蕾圓夢工程’愛心捐助先進單位”“最具愛心慈善捐贈單位”“中華慈善突出貢獻單位”。
離大地最近、與百姓最親、跟小微最緊的江蘇農商銀行系統,雖不是政策性銀行,卻是高度講政治的銀行,在履行“支農支小支微”、助力鄉村振興等社會責任中,肩負著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使命。
同時,在發展中不忘反哺社會,要公益,不要功利,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和融入社區治理中,勇于擔當并默默付出,用實際行動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弘揚著“以義取利”的中國特色金融文化。(該文發表于2024年12月23日《中華合作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