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強特色產業 致富一方百姓——江蘇農信傾力打造金融服務創業興業新標桿寫真
更新時間:2024-01-02
近年來,在江蘇省聯社的組織指導、牽頭帶動下,江蘇農商銀行系統全力支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城鄉融合,通過大力支持特色產業和全民創業,帶動百姓增收致富,涵養了一方特色產業頑強發展的經濟熱土,助力特色產業、特色小鎮率先發展、帶動發展,支持越來越多的“新市民”“新農人”創業就業,帶動致富,推進全面鄉村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和特色化成果。
助力特色小鎮,實現從“頭雁領航”到“雁陣齊飛”
金融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在江蘇特色小鎮培育創建過程中,農商銀行系統發揮了重要的金融支撐作用,助力特色小鎮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起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平臺。
江蘇這些創新能力、制造水平、發展質量能夠代言江蘇的專精特新“小巨人”,較好地發揮了“頭雁領飛”帶動“雁陣齊飛”的效應。2022年,江蘇的89個特色小鎮吸納就業68萬人、集聚省級以上創新創業基地和眾創空間近500個,擁有專利1.4萬件、有影響力自主品牌500余個,實現年總產值4700億元。
杭集,這個面積只有4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4萬的小鎮,因一支牙刷而聞名天下,生產的牙刷占國內市場80%、國際市場30%以上,年產牙刷75億只,產值達130億元,遠銷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杭集牙刷生產從小作坊發展成大產業,離不開揚州農商銀行多年來的一路相伴,攜手同行。今年以來揚州農商銀行累計發放牙刷產業貸款4.86億元,截至11月末,該行牙刷產業貸款余額達9.7億元,涉及企業9950余家,帶動就業1.87萬人。
泰興黃橋鎮在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銀行助力下,成為集產業、旅游和文化功能于一體的特色小鎮,擁有樂器生產企業220多家,年產提琴100萬把、占全國總量的70%、世界總量的40%,年產吉他200萬把,占全國總量的30%。
從初創時的樂器配件生產到生產出世界近半數的小提琴,黃橋樂器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多年來泰興農商銀行為其高光時的錦上添花、低迷期的雪中送炭。至11月末,泰興農商銀行向黃橋鎮樂器制造行業的395家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投放貸款余額6.9億元,帶動就業2.5萬人。樂器制造讓黃橋名聲響了、經濟富了,也讓人民生活美了。
泗陽農商銀行以產業化思維支持當地特色農業發展,重點支持了食用菌、速凍食品2個100億元級產業,精品桃果、畜禽、水產3個50億元級產業,花卉、稻米2個20億元級產業。今年以來,該行累放上述特色產業貸款12.19億元,較年初增加3.95億元,截至11月末,上述特色產業貸款余額達13.65億元。在該行多年持續支持下,目前,泗陽縣已集聚了40多家水餃企業,年產值超30億元,帶動勞動力就業1.8萬人,已成為華東地區知名水餃生產基地。擁有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企業25家,可年產菌菇40萬噸,年產值突破60億元,約占全國工廠化食用菌總產能的10%,吸納附近1.2萬農民創業就業,農民人均月薪4000元以上。桃果栽植品種40多個,面積6萬畝,產量超10萬噸,產值15億元,成為富民帶動能力強、發展后勁大的特色產業。
助力“筑巢”創業,支持“新市民”開辟“新天地”
世界家紡看中國,中國家紡看南通。南通作為世界三大家紡中心之一,紡織是其標志性的傳統優勢富民產業,家紡則是享譽中外的特色城市名片,擁有成品生產企業近4000家,實體店鋪超2萬家,市場年交易額超2400億元,帶動了40多萬人就業。
多年來,南通農商銀行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發展大局,積極搶抓家紡行業轉型發展良機,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開辟綠色通道、開展鏈式營銷等方式,對家紡市場進行滲透式營銷、專業化服務。截至11月末,該行家紡制造類客戶1788戶,貸款余額44.48億元,較年初增加2.28億元,帶動家紡行業新市民就業超10萬人。
近年來,順應新趨勢、新變化的家紡電商行業逐漸興起,但受制于輕資產、無擔保等因素,直播電商企業在初創期尤為艱難。“我們外來創業人員能在南通落下腳、扎下根、安下心,離不開南通農商銀行不遺余力的支持。”以直播家紡為主的江蘇極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炬鋒在回想起大學畢業后留在南通創業的經歷時依舊難掩激動。當年的王炬鋒正是在南通農商銀行提供的900萬元信用貸款支持下,開辟了創業新天地,解決了100多人就業。
“如果說政府的民營經濟政策是‘定心丸’,那么東臺農商行則是民營企業的‘及時雨’。沒有他們的支持,我們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發展得這么快、這么好!”江蘇澄擎新能源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存的一席話,道出了眾多創業“新市民”的心聲。如今,該公司已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長期專注于單晶、多晶光伏組件、分布工光伏發電系統、智能電網儲能系統等研發、生產和銷售。多年來,東臺農商銀行無論是在公司的起步期、發展期,還是困難期,都不離不棄地給予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近兩年,隨著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實施推進,公司的訂單數量持續增長,擴大生產規模迫在眉睫,但資金不足成為短板。東臺農商銀行了解情況后,未等公司提出申請,便主動上門服務,根據企業經營發展情況,量身定制專屬融資方案,涵蓋小微貸、銀行承兌匯票等系列金融產品,助力企業擴建廠房、新進設備。去年,公司實現銷售額5.8億元,在增加新的儲能板塊,順利投產pack電池項目后,公司今年銷售額可望突破10億元。
助力“歸巢”創業,扶持“新農人”成為“興農人”
全國兩會期間,在江蘇代表團審議現場,返鄉創業的“80后”青年魏巧向習近平總書記講述了自己的新時代“新農人”故事,習近平總書記稱贊“像魏巧這樣的同志到農村去,很好!”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江蘇一大批有文化、懂經營的大學畢業生、科技人員、管理人員紛紛回鄉創業,這些種養有新手段、生產有新科技、營銷有新思路的“新農人”,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帶來了新希望。
2017年,為了實現“農業夢”,魏巧與丈夫孫振中分別辭去中科院和北大的工作,回到鎮江接過父親的接力棒,轉型成為“田秀才”。魏巧以農田作“紙”、科技為“筆”,在田間播撒智慧與汗水,實現了農業從種植、管理到銷售的全數字化模式。
魏巧創辦的專業合作社是鎮江農商銀行重點關注支持的服務對象,該行主動上門問貸,定制個性化融資方案,在江蘇省農擔擔保貸款300萬元的基礎上,額外增加貸款授信500萬元,并給予優惠利率扶持。在農商行的全力支持下,魏巧將遙感信息、無人駕駛技術、人工智能等現代化手段應用于農業生產,建立起耕、種、管、收、烘干、倉儲、加工和銷售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使農業勞動強度減少了40%,肥料利用率提高了15%,農藥使用量減少了20%,畝產提升9%,畝均效益增加28%。更為可喜的是,帶動了當地1萬多農戶致富。
2020年,90后青年段田靜踏著鄉村振興的浪潮,懷揣“有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發展的好政策,未來的農業一定充滿希望”的堅定信念,離開連云港老家,來高郵市界首鎮承包了500畝農田,開啟了她的“新農人”生活。兩年后,在她準備擴大生產規模,將種植面積擴大到1180畝時,資金缺口讓她這個沒有有效擔保、沒有房產抵押的外地人犯難了。在她一籌莫展之際,高郵農商行的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抵押貸款幫了她的大忙,客戶經理僅用一天時間便幫她辦理了30萬元貸款,其貸款授信額也增加到了100萬元。在農商行的持續支持下,段田靜通過全流程機械作業、全過程精細化管理,實現水稻平均畝產680公斤,小麥畝產400公斤,不僅實現了下鄉創業致富夢,還帶動20多名連云港老鄉前往高郵承包農田,農忙時吸納周邊2000多名農民就業。
十年前,盧鳳梅離崗返鄉創業成為“新農人”,她用心打造屬于自己的農業小天地,從剛開始的65畝獼猴桃,發展到種植草莓、油桃、櫻桃、西瓜、獼猴桃、蜜梨、黃桃、盧意橙等品種。隨著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生產成本與運營費用讓她犯了難。一直關注支持“新農人”成長的無錫農商銀行得知信息后,第一時間上門服務,結合農場發展現狀以及大額資金需求,在較短的時間內幫其辦理了100萬元“惠農快貸”,及時解決了農場發展的燃眉之急。
如今,進入收獲季的農場,訂單紛至沓來,客戶絡繹不絕。看著眼前的喜人場景,憶起農場的發展歷程,盧鳳梅忘不了農商銀行的雪中送炭:“無錫農商銀行服務貼心周到,響應快速及時,不愧是好地方的好銀行!”(該文發表于2023年12月29日《中國經濟時報》)